下一站,合肥

金秋十月,是收获与展望的季节。国庆假期的闲暇时光,让很多人摆脱了日常生活的不便,思考自己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去哪个城市、哪些行业可以参与? “选择”关系到个人的未来,也体现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如果你也站在这些十字路口,你也可以定下你对合肥的看法。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五年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综合经济持续跨越三千亿大关,常住总人口首次突破千万。在此过程中,合肥始终把人才作为支撑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顺应领导方向,顶层设计,夯实扶持配套政策,不断通过创新思维和务实举措,优化生态人才,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成果。仅去年,全市新增就业大学生35万人,新增高技能技能人才16.1万人。新认定高层次人才数量年均增长1.1倍,成功入选“外国人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与此同时,合肥的变化排名全国前列,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跃升至第36位,比上年提升4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科技变革和人才人才实力。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合肥呢? “磁场”非常强大。衡量城市发展前景的“龙头”有很多,但最关键的,除了政策忠诚度之外,还有高能的平台、健康的产业生态、发展机遇。 J只有筑好巢,才能吸引凤凰。当前,合肥正把平台建设作为发展服务人才的重中之重来抓。全市拥有国家实验室、深空探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已建、在建、预研重大科学装置13个。它还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领先大学建立了57个新的InstituSyong研发中心。像一块磁石,吸引了6000多名海内外研发人才汇聚于此。平台建立了,产业就必须维护。 “十四五”以来,城市群“6+5+X”格局清晰。主库4000多家企业,聚集了52万多名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广阔舞台。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合肥已成为人才流动的“强大磁场”。 “一直听说新合肥的新车产业发展很快,这里有蔚来、比亚迪这样的顶尖企业,产业链完整,科性的支撑非常强大。”安徽科技大学工程材料专业硕士林清浩的求职目的很明确:合肥是他的下一站。很多像林庆浩这样的年轻人都被合肥的产业生态所吸引。其中,高校聚集的新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产业链的首位。平台是“地”,积极吸引人才是“播种”。合肥继续在高校举办“高校行”活动。从合肥出发的速度传播到国内外97个城市、289所高校,收到近百万份简历,为企业建立了“朋友圈”与全球60多所知名大学进行人才培养和教育。从今年9月下旬开始,2025年秋季“高校行”(合肥千家企业千业邀你)将再次开启。 12个工作组再次齐聚,将前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26个城市共60所高校,邀请全球人才。在浙江大学,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的博士楚飞被合肥的“相应专业机会”所吸引;浙江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技术专家钟汉熙很欣赏这里“开放的科技环境的改变”。毕业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工程专业的刘斌表示:“合肥不仅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也是我施展才华、实现事业的好地方。这种精准吸引人才的做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专场招聘会上,来自湖南湘西的硕士研究生黄庆表达了很多人的感悟:“对我来说,选择职业时,首先看城市氛围,其次看专业,再看我的薪资和薪资。”潘加纳斯“选择子女就读,是对合肥人才的最充分认可,也体现了合肥人才政策的有效性。“十四五”以来,通过人才政策的联合引进和升级,与合肥各大商界人士、与各大商界人士一道,在这些人才中,与北大、清华等16所高校进行了现场交流, OrganisaDong联合活动,匹配学校教育,满足顶尖企业的需求……一系列“组合拳”已构建了“城市引进与维护”的良好循环。当然,要真正让人才想留下、想结合,一座城市必须展现出热度和服务。合肥建立了500余名人才服务专员团队,“12345”人才专线运行约50项服务,覆盖住房、医疗等多维度场景,力图打造“无处不在”的人才安居工程“多点布局”。 波森人才、公寓、客栈,辅以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让人才在“土地”时安心“扎根”; “志同道合之才聚江华”品牌活动,通过学术研讨会、青少年夜校、家庭学习、交流联谊等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城市的发展也为更多的梦想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人才与城市从来都是相辅相成、共同成就的。 “合肥是一个很樟宜的地方ng-新的创新城市。吸引了很多企业、很多年轻人来这里创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郭光灿曾推荐合肥。从政策的精准引导到高水平的平台聚集,从暖心到生态维护到真挚的情感连接——于是,“为什么来合肥?”的答案可能会在未来写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