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记者手记:期待南极新故事

“感谢祖国,感谢亲人,勇敢履行使命,再创辉煌!”当铿锵有力的口号随着海浪声响起时,有人默默擦去眼角的泪水。 11月1日,“雪龙”号和“雪龙二号”入列仪式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新华社记者 方喆 泪水中,带着担忧,也带着骄傲。 11月1日上午,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雄伟的汽笛声划破长空,“雪龙”号和“雪龙二号”驶向南极古老冰盖。船上,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身着统一的红色夹克,展开五星级红旗和南极科考队旗帜;码头上,能看到这艘船的人们纷纷举起双臂,目光追随亲人。 “我非常自豪王女士专程从湖北赶来观看儿子徐银辉出征。徐银辉是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博士生,也是东南大学派出的唯一队员。“我的任务是三维极地空间测量、无人机试飞以及风能、太阳能储能创新实验。”徐银辉直言,“我既兴奋又感到沉重。”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告别亲友,加入“雪龙号”。新华社记者 古天成 摄 与很多队员过完暑假归来不同,第42次南极科考秦岭站的医生将与该站队员一起在秦岭站过冬。“冬天的极夜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说。此次行程携带了可用的生命体征监测仪等设备,以保证队员的身心健康,并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收集医疗数据以供进一步研究。船上有90后出生的中国铁建员工张立新。这是他今年第五次参加南极科考。他的父亲多次参加南极科学会议祈祷站的建设。 “小时候,我一直很期待看到父亲在南极拍摄的照片。”张立新记得父亲从来没有提过这项任务的难度。直到他成为了队伍中的一员,涉水冰水中搬运物资,他才明白了父亲在这片冰原上所做的努力。 11月1日,中国第42次南极科考队员齐心协力,将直升机顺利运抵船舱。新华社摄快讯记者 顾天成 起航的汽笛,意味着分离。有的父母年迈,有的孩子年幼,但他们选择暂时离开家庭的温暖,去追寻属于科学和梦想的极光。 “我丈夫连续三年在国内参加南极探险,他每回来一次,女儿就长大一岁。”王亚男的丈夫黄艳是南极科考队员,负责飞行保障。尽管他不愿放弃,但他始终“成为坚强的依靠”。 “正是有了大家的大力支持,我们才有信心圆满完成每一次考察任务。”巡视组党组办公室主任程浩说。每一次旅行都是为了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每一次的分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两艘巨轮渐行渐远,南极的故事期待新的篇章。 (记者 徐鹏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