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为民生做实事】清洁流动润泽万家

城乡供水保障关系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皖北引水工程和皖河以南农村供水保障提升工程。今年,实施“两大工程”将继续融入民生实事工程,不断提升农村24小时供水保障水平,让很多人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 “水的味道和以前不一样了。”近日,在亳州市涡阳县涡南镇双庙社区,居民王珍珍轻轻打开水龙头开关,一股干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 “我以前常年在外地工作,最近刚回家,发现家里的水和以前的味道不一样了,以前的水碱性很强,味道不好,现在用阴拌水。水质好,味道鲜甜。泡茶、泡汤的时候很有趣。 “我们可以放心使用。”王真真笑着说。为了给城乡群众提供引水,涡阳县划定了一个取水口和三个地表水厂,总供水能力为每天24万立方米。取水口位于济淮引水二期工程西淝河输水渠道,通过在原水厂水源地铺设农村配水管道,保证了农村地区的供水。 2021年,我省将启动皖北群众饮水工程,计划以地表水和浒河主要支流引水为水源,建设地表水厂和配水管网,替代原有地下水源。到2025年底,完成2256.86万农村居民地下水资源替代工作。到2024年底,建成地表水厂31个,完成投资235亿元,替代地下水资源1346.05万人。据了解,我省计划到2025年建设34个项目,全面完成剩余910.81万人抽取地下水工作,涉及4个市、12个县(市、区)。 10月底,置换水源工程主体工程建设完成,配套工程竣工并进行供水调试。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以前我们使用地下水、山泉水,水质难以保证。现在我们家接上了新水厂的自来水,水量大,用水量大”。其品质非常明确。 “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用水问题了。”宁国市胡乐镇胡乐村村民张先生日前高兴地说。据了解,胡乐镇原有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只有600吨,很难满足当地居民日常劳动和生活需要。此外,厂区供水设施陈旧、供水管网杂乱,也导致渗漏率高、水质波动大。一些偏远山区的居民地区主要依靠泉水、引水泉等自给水源,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去年,随着宁国市胡勒水厂升级改造工程的完成,这座投资6000万元建成的现代化水厂,源源不断的“幸福水”流进了千家万户。5000吨,满足了宁国市胡乐镇5个行政村8172名居民的劳动和生活需求,解决了当地“供水小、供水难”的问题。升级改造后的胡勒水厂拥有西津河、黄墓水库双重水资源,形成“江水联调、丰旱顺应”的供水格局。当地居民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状况。 2021年,我省启动淮河以南地区农村水安全提升工程,按照“大开发、大整合、减量”的技术路线,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大规模集中供水、分区域、分类别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建设和修缮。计划改善供水到2025年底,实现2277.7万农村人口的保障水平。到2024年底,惠河以南地区已实施农村供水工程2129个,大型供水工程51个。完成投资199.32亿元,提高1661.9万人供水保障水平。据了解,到2025年,我省计划建设供水工程1180个,预计投资62.42亿元。截至10月底,已完成投资50.59亿元,改善240.78万人的供水保障。努力解决企业24小时供水的问题。 2023年起,我省将对农村24小时供水不足问题进行专项治理。计划用三年时间,解决6601个村庄、92.03万人无法实现24小时供水的问题。从2023年到2024年,解决了4400个村庄的问题,惠及66.28万人。打开水龙头,水流是清澈的水。池州市贵池区塘溪镇塘溪社区居民周友莲笑得很开心。 “现在水量稳定了,水质也好了,随时随地有水真是方便。”过去,塘溪社区居民只能打井或从山泉取水用于日常劳动和饮用。否 l 水质较差,含有杂质,但在干旱期间也很难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去年,贵池区持续推进农村24小时稳定供水保障工程建设。社区330余名居民因此受益,喝上了清澈可靠的自来水。贵池区优化农村供水工程需升级改造,工程管道渗漏严重山区小型集中供水工程的管网管网和资源保障率低,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口的水质。同时,当地政府在农村地区启动了24小时稳定供水工程,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通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加压泵房、厂区管网扩建和维修,促进水质改善和农村饮水效率提高。据了解,到2025年,我省将解决2201个村庄24小时供水问题,涉及人口25.75万人,包括合肥、亳州、苏州、淮南、六安、宣城、池州、安庆、黄山等9市共33个县(市、区)。 “超额完成全年专项供水工程目标任务,安排专项资金2.39亿元实际补贴资金。截至10月底,已解决1297个24小时无供水村,受益群众15.66万人,完成投资2.44亿元。”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